台南市綜合新聞 Tainan
詠符巷內飄樂音 馬可後巷遇見葉石濤

(2018-06-04)

詠符巷內飄樂音 馬可後巷遇見葉石濤

「詠符巷飄樂音」立面裝置藝術。(圖/台南市文化局提供)

記者何沛霖/台南報導

鄰接永福國小的「詠符巷飄樂音」立面裝置藝術,位於中正路店家後門牆壁,視覺上與該校永福館相迎,是一座利用壁畫、立體物件把舊有遍布冷氣機台的雜亂牆面,運用巧思改造而成的樂譜裝置藝術。裝置沿用蝸牛巷的「蝸牛」元素,添上音符,並寫上葉石濤的音樂文本,將在地記憶具現於生活空間裡。

「蝸牛巷」社區所指約為中西區建國里位於赤崁樓、林百貨、正興街、總趕宮之間的區域。四通八達的巷弄保有清朝南北巷、日治大宮町的靜謐氛圍,以及葉石濤用文筆所描寫的在地生活情感。為讓地方逐漸消失的生活記憶得以保存,在建國里陳英俊里長的積極拓展下,近幾年以「青銀合作」形式,鼓勵老年人主動支持青年,參與新型態公共事務:從「聽」社區故事,居民變成綠色種子;「說」社區故事,長者成社區代言人;「讀」社區故事,中生代成生活藝術家;「寫」社區故事,青年成故事傳遞者。這些青年包括因執行計畫或開店而居住在地的設計師陳怡妏、社區調研者高正浩、新住民料理店家謝禮光等人,他們結合社區「自煮共桌」團體的發起人李美容女士,以辦桌共食、逛市集等輕鬆方式,讓長者走出自家,與大夥吃飯講歷史。此外,也與「永福國小」音樂班合作,為社區採集創作,凝聚鄰里情感;結合社區的「O8D Market」,策畫居民體驗當代市集文化,為社區注入新能量,建構在地知識及生活情感。

 文化局長葉澤山指出,該處藝術裝置以曾任教於永福國小及熱愛音樂的文學家葉石濤為發想,結合在地學校永福國小、在地青年藝術家及學校家長與鄰近店家,共同討論執行及進行後續管理維護,利用蝸牛背著音符的裝置藝術改造環境,實踐新世代的美學與價值觀,如同目前中央推動「地方創生」的精神,以群體之力共創巧妙的場所環境,讓在地蘊含的故事、音樂走入生活之中。

永福國小莊崑謨校長也表示,這幅藝術作品,對社區而言,提供一種改善牆面的可能性,且創造一面異於店面設計的經驗;對學校而言,豐富學生的美感經驗,且畫面裡有葉石濤文學與音樂的符碼,與課程教材聯結,可讓學生更為認識,所學能活用在環境改造上,提升生活空間的美感,變成一處可上校本課程的教室。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於以往許多由上而下的公共藝術設置,這件藝術裝置係經過過去一年社造的互動討論,並延續蝸牛巷創生地方的經驗而來。為此市府文化局也特別感謝馬可先生麵包坊提供了店家後門牆面、永福國小莊校長串連了家長學子的投入,以及藍曬圖、安平樹屋創作者劉國滄老師的指導、青年設計師陳怡妏的共同完成。文化局也期盼此處設置能延續去年永福國小師生聯合創作的「黑白琴鍵」家長巷弄接送區,讓來往的民眾瞭解文學與音樂的多樣性,傳達葉石濤文學地景另一個藝術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