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北市綜合新聞 Taipei
受邀出席名人論壇 柯文哲分享推動智慧城市甘苦和成果

(2022-03-20)

受邀出席名人論壇   柯文哲分享推動智慧城市甘苦和成果

柯文哲強調沒有統計和數據就無法做出合理的政策

瞰新聞生活中心/台北報導

臺北市長柯文哲20日下午受東海大學產業智慧轉型中心之邀,出席名人論壇,就【智慧城市的數位轉型與企業發展策略】進行60分鐘的演講及座談交流。柯文哲分享推動智慧城市的甘苦和豐碩成果,也再次強調沒有統計就沒有統治,沒有統計就沒有數據,沒有數據就無法做出合理的政策。

柯文哲表示,臺北市推智慧城市,目標是讓市民住的更舒服,讓城市變得更能永續發展,像目前臺灣正在舉辦智慧城市展,是世界第二大規模的智慧城市交流活動,也是臺灣在艱困的國際環境下,能讓臺灣被世界看到的機會,也是臺灣拓展城市外交的最佳場域。

他提到當初一開始當市長時,就很清楚的了解到政府不會比企業更了解市場,因此透過公私協力的模式,把城市當成實驗的場域,在2016年成立臺北智慧城市辦公室,提供給任何有想法的產業界在臺北市做實驗。

柯文哲指出,臺北智慧城市辦公室成立了2、3年後他發現怪怪的,因為許多業者太過天馬行空,落地率很差,能真的成功產業化的很少,後面改變策略,變成”政府出題、企業解題”,亦即透過臺北市每年1,700億的預算,每年二次由臺北智慧城市辦公室蒐集各局處想要解決的問題,開放給民間企業協助解題,最好的例子就是臺北花卉市場的中央空調系統,後來大金冷氣標到這個案子,一開始連標案都不知道怎麼寫,後來開始想辦法去解決問題,最後驗收時,大金冷氣說他們最大的學習進步就是電動門的改善設計,減少冷氣外洩。第二個案例是減少二殯的人流,解決方式是設計線上的告別式,也就是現在為人所知的網路公祭,透過不斷的觀念倡導,確實達到減少二殯人流的目標。他認為透過這樣”政府出題、企業解題”的模式,逐漸引導企業參與創新市政,一起打造智慧城市。

柯文哲認為,過去這2年的疫情,臺灣最大的國家戰略錯誤是防疫-紓困-振興-轉型,臺灣花太多力氣在搞振興,正確的戰略應該是防疫-紓困-轉型過去,因為世界改變了,不可能再回到過去。他舉2020年的3倍券為例,花了22億元,2021年的5倍券,花了20億,如果利用這個40多億,跟香港、印度一樣咬緊牙關,讓數位轉型一次到位,臺灣現在會大大的不一樣,這也是後來北市府連續出版臺北市後疫情時代產業數位轉型政策白皮書1.0版和2.0版的原因。簡單的說,在後疫情時代,要做的就是數位轉型,而政府的責任就是做好數位基礎建設。

柯文哲表示,為做好臺北市的數位基礎建設,北市府先建立好組織,分別成立智慧城市委員會和資料治理委員會,作為政策擬定的督導,另也成立智慧城市辦公室和大數據中心,負責應用推動。他認為臺灣囿於個資保護,數位轉型的腳步太慢,他認為應先做在講,過程中慢慢去修,就好像他之前騎一日雙塔時,助理問他騎不騎的到?他回說騎了才知道。臺北市做了這麼多年,已獲得國際高度肯定,在瑞士洛桑管理學院(IMD)與新加坡科技設計大學發布「2021 IMD全球智慧城市指數」(IMD Smart City Index 2020),全球排名大躍進,成為全球第4名,亞洲第2名。

柯文哲也分別介紹臺北市智慧城市應用的成功案例,包括智慧社宅、酷課雲、與連江縣遠距醫療實驗計畫、智慧垃圾回收整合服務站,現在因應5G科技趨勢興起,也正積極推動相關發展,包括基礎建設、場域試辦、5G專網三種模式來推動。

他特別提醒,要推任何新技術、新模式,可以先參考其他國家經驗,就像臺北市推的一卡一通一付,這是他之前去參訪愛沙尼亞時的心得,所以回來大力的推動,而且是由內而外、由公而私,這一連串推動下來,他覺得成效不錯,希望將來有一天,能夠把所有的卡證都整合在一起,技術上絕對做得到。

柯文哲話鋒一轉,提到臺北市為因應疫情,疫苗護照都準備好了,他估計下個月國內的疫情有可能會爆發,因為臺灣周邊的國家包括南韓、日本、香港、新加坡和中國大陸都倒掉了,臺灣卻沒事,有可能嗎?不過這是他的估計,就再看看。

最後,柯文哲再次強調,沒有統計就沒有統治,沒有統計就沒有數據,沒有數據就無法做出合理的政策,歡迎大家有空到臺北市政府參觀大數據中心,看一下臺北市政府如何用數據管理這個城市,也歡迎大家參觀這次的智慧城市展,看看其他不同城市所做的實驗,透過這樣的國際交流,讓城市變得更宜居、永續和智慧。

在隨後的焦點對談中,主持人對於柯市長在演講時提到「政府出題,民間解題」,讓公私部門相互合作,是什麼背景下讓市長有這樣的經驗?如何形成這樣的模式讓大家可以幫助到彼此?柯文哲表示,要做這樣的東西就要有可信的政府,他當市長後做了些改變,規定兩千萬以上的標案沒有市長專簽不准價格標,一開始推下去大家都很不習慣,但要堅持下去大家才會習慣。

柯文哲提到他當臺北市長前2年臺北市BOT掛零,因為沒有人敢來,後來才逐年增加,要建立讓人民信任的政府需要很長的時間。再來,上網招標時評審委員都有相關限制規定,開標時出席委員及府外委員人數都有規定,就這樣一直堅持下去,等一年兩年大家都習慣,問題就解決掉。柯文哲說他上任後,外界都用放大鏡檢視臺北市市政,但很少有聽到臺北市有弊案。

主持人詢問市長對於大學人才的合作有怎樣的想法?柯文哲表示,10年後最重要的四個職業有很多到現在還沒出現,就像他當醫生時所用到的知識在他臺大醫學系畢業時學到的不到十分之一,代表建立一個終生學習的社會文化才是重點,因為我們以後要用的知識現在都還沒出現。

柯文哲認為大學階段應該是訓練出可以終身學習的能力比較重要,如果重來一遍,他當年念臺大醫學系的時候應該要翹課翹多一點,當年學了一堆藥結果在市面上都不一樣了,重點不在知識的本身,在於學習能力的培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