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03-28)
目前完成動物園內的稀有動物之保種保存與繁殖保育,保有 560 種名共7,310 件(長鬃山羊)
瞰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畜產試驗所(以下略稱畜試所)和臺北市立動物園(以下略稱動物園)於民國106年4月22日簽署「動植物種原異地保種」合作備忘錄(MOU),開啟了雙方的冷凍方舟計畫,在這5年中畜試所及動物園在雙方專家合作支援下,建立黑猩猩、長鬃山羊、大貓熊及臺灣野豬等珍稀物種精液品質分析檢測、冷凍保存技術及人工生殖技術同時也對動物的營養供應進行瞭解。多年前雙方對於各種珍稀動物所面臨的生存危機感到憂心,本合作備忘錄簽訂至今已過了5年,透過合作備忘錄的續簽,對合作保存本土瀕危動物的基因,再奉獻一份心力,點亮地球珍稀物種保種的希望。
畜試所黃振芳所長指出:「早先臺北市立動物園內由畜試所臺東種畜繁殖場移駐的蘭嶼豬,因只有母豬而無法繁殖,藉由畜試所協助人工授精方式,於110年6月2日產下二頭純種蘭嶼仔豬」。市立動物園劉世芬園長更指出:「畜試所專擅國內畜產種原的保存與應用,長期進行凍存生殖細胞的研究成果卓越;臺北市立動物園為臺灣照養管理野生動物活體最多樣與完善的單位。兩方藉由跨域合作計畫,藉由畜試所擅長之生殖細胞凍存技術,將臺北市立動物園內珍稀物種的生殖細胞進行凍存」。目前完成動物園內的稀有動物之保種保存與繁殖保育,保有 560 種名共7,310 件;吃得健康也是非常重要的任務,透過畜試所飼料化驗中心把關珍稀動物食材,並搭配飼料營養成分調整、建議營養平衡飼糧以增進動物營養吸收,讓動物園的動物們長得頭好壯壯,健康成長發育。
多年合作密切,畜試所與動物園於今年3月28日再度簽署合作備忘錄,往後將可以持續結合彼此專長領域,推動多元的合作計畫,大幅增長雙方研究同仁的視野及眼界,讓最佳的合作伙伴能再次一起為地球的生態環境盡一份心力,落實珍稀瀕危物種的保種保育和飼養管理。長者的接種率,也指示啟動民政系統到各區各里揪團,將揪團的標準從20人降為10人,另外也會從寬認定行動不便和交通不便的到宅接種服務,希望北市的長者們能儘量打好打滿,而且在4/10前完成第一劑、第二劑或追加劑者,還可獲得500元的商品禮券。
柯文哲最後總結,目前國內社區已出現不明感染源,社區感染是存在的事實,在這個狀態下,下一步要怎麼做,經過二年來的疫情考驗,已有一定的經驗,就是戴口罩、勤洗手、保持社交距離以及實聯制,尤其是實聯制,他還是鼓勵市民朋友使用記名悠遊卡。以他每天坐公車經驗,他不相信有人會刷悠遊卡後,再拿手機去掃車上的QR code,這不切實際,所以他主張下載臺北通,完成實名認證,然後去綁悠遊卡,這樣一旦日後要做疫調時,方便簡訊通知。
再者,就是即使北市長者疫苗接種率不低,但北市65歲以上長者有50萬人,就算80%接種,還是有10萬人沒打, 既然北市疫苗預約系統從3/29上線,每週二、三開放預約,相當方便,因此打第二劑超過12週(84天)的民眾,他建議還是要打追加劑。
柯文哲提醒,由於許多國家都已放寬防疫管制,未來二、三週境外移入確診案例平均百例可能跑不掉,每個確診者要隔離10天,就要準備100間的防疫旅館才夠用,這是很大的壓力,防疫旅館也容易形成破口,所以社區感染也很難跑得掉,但如果民眾能保持良好的防疫習慣,至少不會一下子像香港那麼慘。
簡言之,從現在開始國內社區就是會有零零星星的感染,如果疫情真的嚴重到像香港和南韓那樣,當然就要提升防疫管制,不過現階段就先觀察再說,按照疫情變化,隨時調整防疫措施的鬆緊,這也就是防疫的新常態。
會後媒體提問,市長日前說過四月會有疫情反撲,現在的預測有變化嗎?柯文哲回應,四月疫情會不會爆發還是取決於邊境管制政策,以前入境要隔離14天,依照科學,潛伏期超過14天的案例很少,因此確診個案大部分在14天內可以被攔下來,現在開始隔離天數降到10天,就開始會有一些漏網之魚會進入社區,如果檢疫天數從十天又再往下降,那麼漏網之魚就會更多,因此疫情是否會在四月爆發還是取決於我們現在的邊境管制要多嚴格,因此柯文哲建議,將來管制政策的縮減要更趨於保守,不要一下子十天降到七天,也許十天降九天,九天降八天這樣子慢慢降,看整體社會的承受度如何再進行調整。
媒體問,如何看中央將防疫旅館的五個案例改判為本土案例?黃珊珊回應,有關防疫旅館案例,已到現場視察,並要求旅館做相關改善,所有的空調、設備都已進行相關檢查,目前該旅館也已清空,在沒改善完成前,會要求旅館業者該層暫時不能收住。中央改判本土的原因是認為該個案是入境後才交互感染,不過他們都是泰國移工,也都是一起入境,可能在採檢的過程就已經有接觸過,另外在機場或同班機也有接觸的可能性。此外,由於旅館監視系統看到個案有進行開門拿餐跟放垃圾的動作,是否同時開門造成交互感染,還需要進一步了解。
媒體問,市長怎麼看之前許淑華批評市長的預言都不準?柯文哲回應,過往的發言是依據醫療專業而進行的呼籲,是一種警示與呼籲,希望關於防疫議題不要政治凌駕於專業之上